大别山抗战记忆|于文彬:热血洒大地 忠魂铸丰碑-云顶国际yd
欢迎订阅《信阳手机报》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xysjb 到10658300即可开通 3元/月 不收gprs流量费
信阳新闻网9月17日讯 8月24日,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,其中息县籍抗日英烈于文彬名列其中。
于文彬,原名余士珍,又名余振芳、于启明。1916年10月12日,于文彬出生于息县临河集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,青少年时代,先后考入开封省立第一中学、福中煤矿私立焦作中学高中部,受进步思想的影响,发起成立了读书社,传播抗日救国的思想,组织阅读《铁流》、《毁灭》、《母亲》和鲁迅、茅盾等人作品,领导和组织同学出墙报、演话剧、贴标语,宣传抗日救国。
1934年10月,中共焦作党组织遭到破坏。迫于形势日益紧张,于文彬离开焦作去北平,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。
1936年4月,新一届共青团北平市委成立,于文彬任书记。5月,于文彬转为中共党员,担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干事、市委大学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、市委大学部书记。
1937年1月,于文彬不幸被捕。在狱中,他备受折磨,却坚贞不屈,仍利用一切机会做党的工作,鼓励一些被捕的同志要经得起考验,坚持斗争。7月28日,他耐心说服一位看守,将他扮成狱卒逃出监狱。鉴于其身份已经暴露,党组织将他派到抗日的前线山东,开展更为严峻的抗日斗争。
1937年10月,中共山东省委遵照刘少奇关于开辟冀鲁边地区抗日工作的指示,筹建鲁北特委(后改为冀鲁边工委),于文彬任书记。冀鲁边工委的建立,统一了津南、鲁北地区党的领导,为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。
此时,在冀鲁边,韩复榘、沈鸿烈实行不抵抗政策而逃跑,日军轻而易举占领了冀鲁边。于文彬根据上级指示,深入发动群众,积极准备武装起义,成立“华北人民抗日救国会”,联合广大爱国人士参加抗日,组建“华北人民抗日救国军”,屡建战功,发展成为冀鲁边抗日武装的主要力量。
当时,该地日军前往鲁南集中,调伪“满洲国”自治联军第一师刘佩臣部千余人进驻,并准备进攻救国军。于文彬深入分析敌情,决定先发制人,奇袭该部。入夜,救国军向立足未稳之敌发动突然袭击,全歼敌军。救国军在冀鲁边工委的领导下,接连打了五次胜仗,开创了新的抗日局面。
1938年1月,救国军攻克盐山县城,歼日军30余人、伪军400余人,继而,又连克无棣、乐陵、庆云县城,队伍发展到2000余人,建立了乐陵、庆云、南皮三县抗日民主政府。2月,日军调自治军刘芳庭部千余人向救国军进攻。战斗持续7个昼夜,救国军在地方爱国武装配合下,取得了胜利。不幸的是,于文彬在战斗中负伤,于同年3月光荣殉国,牺牲时年仅22岁,被安葬在庆云县崔口镇西,2012年,迁葬于庆云纪念馆烈士墓区。
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身既死兮神以灵,魂魄毅兮为鬼雄。”于文彬毅然决然投身于革命,为民族独立牺牲,为人民翻身开路。他用青春热血和赤胆忠心在冀鲁边区谱写了一曲英雄壮歌,也在家乡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丰碑。他的一生,短暂而崇高,永远值得我们敬仰。
(息县史志研究室提供)
- 上一篇:
- 下一篇:百威英博(信阳)提前完成煤改气工作 年少排碳8400吨
- 报晓风
- 信阳日报微信
- 掌上信阳微信
- 信阳日报新浪微博
- 信阳日报腾讯微博
请您文明上网、理性发言,并遵守相关规定。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信阳新闻网立场。